close
任何行業三年得其要領,五年得以小成,十年成為專家,十五年成為世界頂尖!!專注於某一領域發展,才能將其學問透徹理解,而比成功的人加倍努力學習與練習才是成功的保證‧

很多人說莫札特是天才兒童,但其實從成熟作曲家的標準來看,他早期的作品實在沒有過人之處。甚至於最早的作品或許是他父親幫他修改過。在莫札特的第九號鋼 琴協奏曲是公認的經典之作,是他在二十一歲那年寫的。我們現在看是年輕,但這已經是他開始創作協奏曲的第十年了。樂評家熊柏格(Harold Schonberg, 1915-2003)在評論他整個創作生涯,甚至指出莫札特算是「大器晚成」型的作曲家,寫了二十年的曲子之後,才創造出最偉大的作品。

 事實上,心理學家對於所謂天才型人物之所以成功,也有驚人的發現。
 1990年代初期,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K. Anders Ericsson)等人,曾在柏林一流的音樂學院進行一項研究。把該校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:第一組是「明日之星」,有機會成為國際級的小提琴家;第二組則資質中上;第三組則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,只是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。

 研究人員問每一位修習小提琴的學生相同問題:「從你開始學小提琴的第一天,到現為止,想一想共練多少個小時?」

 依照每人回答,統計出他們的初學年紀大概是在五歲。在二十歲之時,第一組這些「明日之星」每一個人總計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。第二組,練小提琴時數總計為八千個小時,至於第三組,練小提琴時數總計約四千多個小時。

 艾瑞克森再比較業餘鋼琴家與職業鋼琴家,也發現:業餘的到了二十歲,練琴總時數不過是二千個小時。至於職業鋼琴家,練琴時數則逐年增加,到了二十歲,也像那些小提琴「明日之星」,練琴時數總計突破一萬個小時。
 
 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來看,最後能有頂尖成就,不光是比別人努力一點而已,而是比別人更努力好幾倍。完全沒有一絲僥倖。

 如果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,就是要比別人練習更專精。

 回頭看在這個世界上,是否真有與生俱來的才能?美國首位黑人總統歐巴馬是小時後就與眾不同嗎?就如優秀經營者是與生俱來的才能?如經營之神王永慶生前就說:「先天環境的好壞不足喜亦不足憂,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的努力。」

 觀察這些成功者有傑出貢獻,憑靠的不是先天的條件,而是後天的努力與再努力。

 所以,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呢?正是努力。而非先天條件,或是寄望有「樂透」出現。個人是如此,團隊也是一樣,如何以團隊目標而齊心努力,每個人發揮自己所長,分工合作,才有可能創造不凡的佳績。這是領導者該去激發的地方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m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