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超強人脈術

擅長經營人脈的人,就是能讓其他人感到「想認識他」、「想和他共事」、或「想為他做些什麼」的人。這種人懂得如何琢磨自己、以及如何展現自己,也就是擅長經營個人品牌(personal branding)。那麼,要具備哪些條件,才能成為這種人?大致上可以歸納成以下三點。

 

成為「讓人想結識的人」的條件1學習

    第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,就是自己必須作好充分的學習,手段包括閱讀書籍雜誌、進行自我投資、或參加講習會等等。學習將可為你帶來人脈,人脈又能為你帶來更多的學習機會。

    由於缺乏學習的人,傳授的能力也相對匱乏,因此對他人來說,與其結識的意義也不大。因為這種人只會要求他人傳授,並不能讓對方得到多少情報。

成為「讓人想結識的人」的條件2具吸引力的資歷

    具備讓人感到「此人似乎很有趣」或「想認識此人」的資歷也是必要條件之一。這指的是,你必須表明自己「在做些什麼」、或「對哪些事有興趣」。倘若在這方面缺乏與對方的共通點,或讓人對你難以產生興趣、關心,想必即使見了面,雙方大概也聊不來吧。就這點而言,這種資歷可謂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。

    對想出版書籍的人來說,「具吸引力的資歷」是極為重要的。除了書籍本身的內容以外,讀者也重視一本書「是什麼樣的人寫的」,看到作者的資歷充滿吸引力,往往能勾起讀者「不妨一讀」的慾望。人際關係不也是如此?相信擁有「具吸引力的資歷」的人所說的話,大家都樂意聆聽。

成為「讓人想結識的人」的條件3傳授情報

    以撰寫部落格或電子報、出版書籍、撰寫報紙專欄、或接受雜誌訪談等手段傳授情報,也算得上是對大眾做貢獻。在讀到這些內容的讀者裡頭,想必不乏認為你所寫的「極具參考價值」、「有所共鳴」、或「頗為有趣」的支持者。相信這些讀者裡,也不乏欲和你「見個面」或「聆聽更多你的意見」的人吧。

打造自己的「品牌」

    在此,將針對個人品牌作一番更具體的討論。以筆者自身為例,自從書籍付梓後,便頻繁收到來自不特定多數的讀者要求見面的電子郵件。

    這些電子郵件,大致可分為兩大類。第一種明確寫出「我是個某某某,從事某某方面的工作」。另一種則是完全不介紹自己,僅要求見面。奇妙的是,竟然沒有任何介於兩者之間的寄件人。令人躊躇是否該與之有所接觸的,就是後者。由於不知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,即使見了面,也不知道自己能提供對方些什麼。

    由於我待在日本的時間很少,因此能和人接觸的時間也不多。但在收到表明自己「從事某某方面的工作」的電子郵件時,即使沒機會與對方見面,至少也會回覆他的電子郵件。即使你握有十分有價值的情報,倘若沒清楚介紹自己,也沒機會傳授給他人。就這層意義而言,可說是十分可惜。不只是筆者,任何人只要聽到這種要求,應該都會認為「既然對方要專程趕來,自己也該提供些什麼」。但前提是對對方必須有深入的認識。由此可見,介紹自己有多麼重要。

如何寫出「具吸引力的資歷」

    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步,就是撰寫自己的資歷。早言及的前提條件為「擁有資歷」,但光有個資歷,並不代表就能讓對方知道些什麼,必須寫出一些具體的內容來傳達才行。但話雖這麼說,如果寫太得冗長,大概任何人看了都要提不起勁讀下去。因此最理想的,大概是一張紙左右的長度。

    上頭應該提及的,是自己從事什麼樣的工作、至今有了些什麼成績、目前鑽研的是什麼樣的課題、最拿手的是什麼領域、持有哪些證照等具代表性的內容。此外,除了工作相關的事項,最好也能寫上個人嗜好、或自己正在挑戰什麼樣的目標等等。如此不僅有助於製造親切感,也容易讓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,更可能幫助雙方找到共通的話題。

    尤其在欲以口耳相傳傳遞情報為前提時,巧妙利用標語(catch phrase)也能發揮極大的效果。例如,我有一位名叫佑川京子的朋友,也就是匯集了六○○則讚美辭句的《讚美辭句手冊》(本間正人.佑川京子共著。PHP研究所)這本風格別具的書籍的作者之一。

    她擁有許多諸如「契機是佑川京子」、「京子的部屋」等。使用「京子的部屋」的理由,是基於自己也有個類似「徹子的部屋」(★譯者註:知名女星黑柳徹子自1976年開始主持的訪談性節目,現在仍於每週一至週五晚間九點半至十點播放)般的節目,得以邀請自己所熟識的管理者進來聊聊的想像。使用這種淺顯易懂的標語(catch phrase)不僅能強化給人的印象,同時也有助於闡釋自己的動機,讓自我介紹變得更有效果。

    不過,或許有些人感嘆自己「截至目前為止,還沒有任何能吸引人的資歷」。若是如此,不妨試著想像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、希望和什麼樣的商場夥伴共事等等;換言之,就是為自己未來的理想勾勒出一個具體的輪廓。

    除此之外,還應努力填補這輪廓與目前的自己之間的差距,或者針對彌補這差距進行自我投資。撰寫個人資歷,等同於找出一條筆直通往自己目標的道路。只要試著想像數年後的自己希望能寫出什麼樣的資歷,並思考從今起該怎麼做才能走到這一步,就不難理出一條實現目標的捷徑。

介紹餐館也是有效的貢獻方式

    不論欲和什麼樣的人建立交情,邀對方一同用餐永遠是個絕佳的理由。每個人畢竟都得吃飯,因此較容易騰出飯局的時間,再加上利用這種時間碰頭,也不至於耽誤到正常的工作時間,可說是一石二鳥。不論是利用午餐時間還是晚餐時間討論公事,在心境上都能比正式開會悠閒得多。而且以「我知道一家好館子,想不想去試試?」為由做邀約,雙方的心境應該要比單純的「請到敝公司來一趟」或「我這就上貴公司一趟」來得輕鬆才是。

    此外,向人介紹好餐館,本身就是個有效的貢獻。重點是一定要選擇對方也可能滿意的、或日後也可能再度光顧的館子。就這點而言,選擇餐館的品味是十分重要的。最應避免的,就是挑上不合對方胃口的館子。如此恐將導致氣氛惡化,白白斷送一個提供貢獻的良機。即使原本是個建立良好關係的大好機會,雙方的接觸卻可能因這點失誤而就此告終。

    基於上述理由,筆者在選擇館子時,均不忘事先做一番徹底的篩選,並將對方的嗜好打聽清楚,依此作出最妥當的選擇。尤其需要注意的,是選擇範圍應侷限於自己常光顧的餐館,要不就是事前先前往現場做一番考察。這就好比電視節目或寫真集的拍攝人員,在正式開拍前均會前往預定地點視察,以便在事前將拍攝現場或角度等決定清楚。同理,筆者也習慣在事前確認自己所選定的餐館提供的是什麼樣的服務。而一場飯局的目的明明是要招待對方,如果挑上一家只顧著關照自己的熟識餐館,恐怕也有失妥當。故此,絕對有必要事先就餐飲與服務內容的均衡做評估,審慎地作出選擇。

    不過,倘若對方是個生性嚴肅的人,或許不妨避開他常光顧的館子,大膽地選擇自己常去的酒館,或許也是個值得一試的妙方。筆者在一年內,約有三五○日是上館子吃飯的,為此,當然也想儘可能挑些好吃的餐館。若要招待客人,就更不用說了。上館子這種事,絕對不是能填飽肚子就好的。畢竟雙方能否順利對話,才是一場餐敘的重心。因此基本上,還是該選擇一家適合談話的館子。但倘若話匣子一直炒不熱,只要所選擇的餐館提供的是美味的佳肴與優質的服務,不僅有助於帶起共通的話題,同時也可能成為幫助雙方炒熱話匣子的催化劑。

招待對方到自己的「主場」來

    筆者習慣將與人見面的場所分為「主場(home)」與「客場(away)」兩種。家裡指的是自己的辦公室或熟悉的館子,外頭指的則是對方的公司、對方熟的館子、或自己從未踏足的館子。從足球比賽中也不難看出,選手們在主場比賽時,表現通常要比在「客場」獻藝時來得穩定。只要想像浦和紅鑽隊(Reds)或鹿島鹿角隊(Antlers)在主場瘋狂球迷的聲援下出賽會是個什麼樣的場面,應該不難理解這點才是。

    與人相約見面時,筆者偏好儘可能邀請對方到自己的主場來。若是為了談公事,通常都選擇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招待對方,理由是如此較有助於讓對方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、做的大概是些什麼樣的工作。若選擇在客場碰面,倘若對方事前對自己的樣貌多少有些認識是還好,否則可就需要大費周章地做解釋,而且事前還得為此做好形形色色的準備,將是十分麻煩。而且選擇在客場進行接觸,就好比出國比足球賽,不僅周遭少了熱情聲援的球迷,也不知道場地將是個什麼樣的地方,心境自己遠比在主場出賽要來得緊張。

    兩相比較,選擇在主場能有什麼樣的優勢,應該已經夠明顯了。倘若對方不介意在什麼樣的地方碰頭,當然應該毫不考慮地選擇自己的主場。餐敘時也是如此。倘若對方不明確表示想上哪家館子,筆者通常都會要求讓自己挑選。如此一來,不僅能為自己爭取到一個給對方驚喜的機會,置身一家提供優質餐飲和服務的餐館,也能有效地為自己加分。筆者的主場幾乎都位於青山一帶。有時為了因應需要,或許會為了招待對方享用壽司、燒肉、或文字燒,而選擇其他地區的館子,但除此之外,幾乎都選擇在青山附近,理由是除了自己的辦公室和住宅都附近之外,這一帶也是個十分便於聚會的地方。

好館子儘可能自己找

    由此可見,為了與人餐敘,最好能熟悉幾家種類不同的館子,以便需要時當作主場運用。時下雖不難透過雜誌或網站取得許多餐館的情報,但一開始最好還是能透過熟識者介紹較為確實。只要自己也摸熟了,自己也不難分辨該招待什麼樣的人上哪家館子。

    話雖如此,倘若初次造訪某家餐館,事前不熟悉裡頭的菜色、價格、和氣氛,多少也會感到不安。因此還是該實際走訪,畢竟招待對方上自己也喜歡的館子,讓對方滿意的機會當然也較高。

    只要多費點神找找,便會發現有些館子即使算不上高級,或許也可能是風格別具。招待對方上這種館子,較能讓人認為自己被招待上了一家好館子而心懷感激。即使只是就近的一家便宜酒館,只要裡頭有什麼特別美味的菜色,並不一定得是什麼有門面的館子不可。只要服務佳、老闆個性有趣,便萬事足矣。欲尋找適合當自己主場的館子,最好能親自走訪形形色色的店家,親眼確認每一家的性質。這種努力絕對是能獲得充分的回報,一方面能藉此和店家建立交情,每次招待貴賓到店內用餐,不僅能讓店家多做幾筆生意,自己的客人也會因藉此契機又多認識了一家好店,而增加對自己的好印象。

    ■ 本書作者後序

    目前筆者最費心經營的工作之一,就是透過「JBN(Japanese Business Network)」建立自己的人脈圈。JBN是由前文曾介紹過的「商業書籍作者兼企業管理者協會」中的五位成員(石田淳、泉正人、(山鳥)津良智、鮒谷周史、本田直之)所創立的社群,目的是為活躍海外的日本人(日僑)提供貢獻、略盡棉薄。

    旅居海外的日籍創業者或商務人士與日俱增,但彼此交換商務情報或管理法門、或參加管理研討會的機會卻十分有限。有時甚至連個能進行情報交流等互動的場所都沒有。JBN的目標,就是以免費奉獻的形式,將我們五人至今所學到的商務經驗或管理法門提供給這些旅外人士。

    筆者曾在發行全夏威夷規模最大的日文媒體Aloha Street的Wincubic.com.Inc.的上野社長的幫助下,在夏威夷的Halekulani飯店舉辦了「第一屆慈善研討會兼交流會」。會後,約五○名與會者紛紛表示這場活動「非常有幫助」,或表示自己「一直期望能有這麼個平台」。在藉此清楚確定投注貢獻的方向後,筆者在新加坡和洛杉磯也舉辦了同性質的聚會,並預定在未來三年內,陸續在紐約、倫敦、上海、曼谷、香港、雪梨、漢堡等一○個世界性都市舉辦。筆者的最大心願,就是藉此幫助全球各地的日僑打造出自己的人際網路,以獲取更多的活躍空間。

    當然,單憑筆者一人之力,是沒辦法舉辦這種聚會的。相信JBN內的其他夥伴,靠自己一個人也同樣做不來。一開始,我們更是沒想像到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可能性。唯有結合了五位成員渴望對他人有所貢獻的心願,我們才得以團結一心實現這個目標。而且,也深信未來仍能繼續成功。容筆者再度重申,這並不是個商業活動,而是純屬義工性質。那麼,我們為什麼要為這個目標如此努力呢?

    理由在前文也解釋過,那就是貢獻本身就是一種喜悅、一種快樂。思考自己做些什麼能讓對方開心時的雀躍感、實際做到時的充實感、以及和他人建立交情後共同成長的興奮感。讓這種交情得以跨越國界、提升到一個世界性的層次,要將這一切形容成「一輩子的喜悅」,應該也不為過吧。

    一個人能做的事極為有限。但若能眾志成城,便可以發揮連自己也難以置信的威力。畢竟獨自在辛苦耕耘中朝目標邁進,還不如一群夥伴懷抱共同的成高理想,結合眾人的力量達成目標來得有效率。透過JBN的活動,筆者對這目標的信心也益發堅定。

    最後,容筆者介紹一段佳能集團董事長御手洗?士夫的名言。不僅在日本國內,遠至美國也擁有豐沛人脈的御手洗先生曾言:「人是會受其他人的表現所激勵的動物。有人受一幅美麗的繪畫所激勵而成為畫家,也有人為美妙的樂曲所感動而成為音樂家。同理,我認為自己也是透過和一流的管理者做交流,才成為一個『管理者』的。」(摘錄自「週刊Diamond」二○○七年二月一○日號)

    倘若各位讀者能透過本書的指引,結識適合彼此切磋琢磨的夥伴,為自己構築出一個充分發揮槓桿效應的有力人脈圈,將是筆者的最大榮幸。

    ■ 書籍資料

書 名:超強人脈術!以最小的勞力獲取最大的成果
作者:本田直之
譯者:劉名揚
出版社:木馬文化
語言:繁體中文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bm101 的頭像
    pbm101

    名片王打造黃金人脈存摺-PBM101個人數位品牌人脈管理-人脈達人翁承旭

    pbm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